在电子电路中,VCC、VDD、VEE、VSS 等符号标识有什么区别和意义

作者:cambrain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23     点击数:0    

在电子电路中,VCC、VDD、VEE、VSS 等符号用于标识不同类型的供电电压,其命名源于早期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历史、电路类型(双极型 vs 场效应型)以及功能定义,并非随意设定。这些符号的差异主要与电路的器件类型、电源极性和功能有关,以下是具体解析:

一、核心命名来源:器件类型与电路技术

早期半导体电路主要分为两类:双极型晶体管(BJT)电路和场效应晶体管(FET/MOS)电路,两类电路的供电电压符号因工作原理不同而区分命名。 #

1. 双极型晶体管(BJT)电路:VCC、VEE

双极型晶体管(如三极管)通过电流驱动工作,电路中存在“集电极(Collector)”“发射极(Emitter)”等电极。

VCC

全称“Voltage at Collector Circuit”,指集电极电路的供电电压,通常为双极型电路的正电源(例如TTL芯片的+5V供电)。    例:早期的TTL逻辑芯片(如74系列)、运算放大器(如μA741)的正电源引脚标注为VCC。

VEE

全称“Voltage at Emitter Circuit”,指发射极电路的供电电压,通常为双极型电路的负电源或接地端(在双电源电路中为负电压,单电源电路中可能接地)。    例:双电源运算放大器中,负电源引脚标注为VEE(如±15V供电的运放,VEE接-15V)。   #

2. 场效应晶体管(FET/MOS)电路:VDD、VSS

场效应晶体管(如MOS管)通过电压驱动工作,电路中存在“漏极(Drain)”“源极(Source)”等电极。

VDD

全称“Voltage at Drain Circuit”,指漏极电路的供电电压,通常为场效应型电路的正电源(例如CMOS芯片的供电)。    例:CMOS逻辑芯片(如4000系列)、MOS型微控制器(如早期的8051)的正电源引脚标注为VDD。

VSS

全称“Voltage at Source Circuit”,指源极电路的供电电压,通常为场效应型电路的地或负电源(类似VEE的作用)。    例:CMOS芯片的接地引脚标注为VSS,在单电源电路中接0V,双电源电路中可能接负电压。

二、扩展含义:功能与极性的细分

随着电路技术的发展,这些符号的含义逐渐泛化,不再严格局限于器件类型,更多用于区分电源的极性、功能或电压等级。

VCC/VDD:均泛指电路的正电源,区别主要在于历史习惯(VCC多见于双极型电路,VDD多见于MOS电路),现代电路中可能混用(例如部分CMOS芯片也标注VCC)。

VEE/VSS:均泛指电路的负电源或接地端(VEE多见于双极型电路的负电源,VSS多见于MOS电路的接地)。

三、其他常见供电符号:功能细分

除了上述四个符号,电路中还有一些衍生符号,用于更精确地描述供电功能:

VCC_3V3/VDD_5V:在多电源电路中,通过后缀标注电压值,例如VCC_3V3表示3.3V正电源,VDD_5V表示5V正电源。

VREF:参考电压(Reference Voltage),指电路中的基准电压源(如ADC/DAC的参考电压),非主供电。

VBAT:电池供电电压(Battery Voltage),常见于便携设备中,标识电池接入的电源引脚。

VPP:编程电压(Programming Voltage),用于芯片编程或烧录的高压电源(如单片机的编程引脚)。

四、总结:符号差异的核心原因

Sn_07-23_16-31-55.png


这些符号的区分本质是**历史技术路径的延续**,早期为了明确电路类型(双极型 vs 场效应型)和电极功能而定义,现代电路中虽逐渐简化(部分符号混用),但核心含义仍用于标识电源的极性和功能,帮助工程师快速理解电路的供电逻辑。